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李韶萌 通訊員 王晉華 文 受訪者供圖
洛陽考古“上新”了!2月11日—12日,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召開2022年度項目匯報會,公布了2022年度考古發掘與研究、文物保護修復、展示陳列、科技考古、公眾考古等方面階段性研究成果,洛陽多個遺址取得了重要考古新發現。
宜陽蘇羊遺址新發現龍山時期墓葬區
蘇羊遺址位于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鎮蘇羊村和下村,遺址坐落于洛河南岸的二級、三級階地上,北臨洛河,南望熊耳山。遺址東西寬約970米,南北長約1050米,面積60多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最厚達5米以上。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任廣在會上介紹,2021年3月至今,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對蘇羊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通過調查和勘探,在遺址內發現了人工環壕、生活區、墓葬區、人工湖沼等重要遺跡現象,基本弄清了遺址的分布范圍和聚落功能區劃分情況。
任廣告訴記者,今年考古人員對蘇羊遺址共計發掘500平方米,發現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遺存,其中包含仰墓葬、環壕、房址、灰坑、灰溝等,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其中不乏玉璧、完整彩陶盆等珍貴文物,還發現少量保存較好的碳化粟、黍遺存。此外,在遺址內,考古人員發現一處大型墓葬區,墓葬排列呈現出一定的分布規律,初步判斷其時代可能為龍山早期階段。“這座墓葬可能是中原地區迄今為止發現面積最大、墓葬數量最多的成人墓地,對研究龍山時期的埋葬制度、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生產技術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任廣說。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導下,依托‘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重大項目,我們對遺址的核心生活區、墓葬區、人工環壕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一大批房子、灰坑、墓葬等生活遺存。”任廣說,研究團隊同時開展碳十四測年、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同位素分析、古DNA等方面的多學科研究工作以期揭示這一時期多元文化交融和社會復雜化狀況,助力中華文明起源研究。
伊川徐陽墓地已發現墓葬600余座
伊川徐陽墓地位于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一帶,伊河支流順陽河自西向東穿過墓地。其西、北分別為陸渾西山、鹿蹄山,東、南為伊河西岸開闊谷地。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吳業恒介紹,徐陽墓地內墓葬呈扇形分布在以徐陽村為中心的四個區域,已發現墓葬600余座。此外,在墓地西部還發現城址1座,據《水經注》等文獻記載,為兩漢時期陸渾縣縣治所在。
截至2022年年底,考古研究人員在四個區域內發掘清理東周墓葬180余座、車馬坑6座、祭祀遺存7處,西周、唐宋時期墓葬18座。墓地主體遺存為東周時期墓葬及陪葬車馬坑等。
吳業恒表示,“2022年我們對各類墓葬及其陪葬車馬坑的清理,體現出徐陽墓地葬俗的多樣化特征,豐富了我們對徐陽墓地文化內涵的認識。同時,通過對周邊區域相關遺存的調查,為今后探索陸渾戎居址信息提供了一些線索”。
欒川龍泉洞舊石器遺址出土4300余件標本
龍泉洞遺址位于洛陽市欒川縣龍泉山公園內廟坡南麓。2014年至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欒川縣文物管理所在龍泉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遺址發掘總面積約20平方米,發現有1處灰燼及5處用火遺跡。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顧雪軍在會上介紹,2022年考古研究人員對布方區發掘第五大層,全年發掘深度約60厘米,發掘區域已全部露出基巖,2022年共發現標本4300余件,出土遺物主要是石制品、動物化石和人工制品。通過發掘已經基本完成對這一批探方的發掘工作,初步了解該區域為整個遺址區的東南部洞口部分,屬于古人類制作石器及生活生產的區域。
通過連續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研究人員初步判斷2014年以來的發掘區域與2011年發掘的區域屬于同一個遺址。發掘區域的文化層顯示,人類在該區域連續活動。
據悉,目前遺址發掘出土的標本有40000余件,包括石制品、動物化石和骨器等。石制品的原料以脈石英為主,打片以錘擊法為主。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斷塊、碎片和搬入石材等,其中工具以刮削器為主。龍泉洞遺址的石制品體現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北方主工業特點,以小型為主,該遺址的文化性質屬于簡單石核石片技術傳統。
顧雪軍表示,龍泉洞遺址年代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龍泉洞遺址既有豐富的石制品、動物化石,又存在骨器以及用火遺跡等,通過發掘和研究工作,對于研究豫西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偃師古城村遺址 發現二里頭文化時期大型工程設施
偃師古城村遺址位于偃師區古城村西,洛河之北,與二里頭遺址宮城區北邊界直線距離約1.6公里,距東北方向的偃師商城遺址直線距離約6.8公里,距西北方向的漢魏洛陽城遺址直線距離約6.5公里。該考古項目負責人董鵬娟介紹,目前,該遺址整體發掘面積1500平方米,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了灰坑、灰溝、墓葬、水井、溝槽等遺跡。
“其中二里頭文化時期遺跡主要有灰坑、水井和溝槽。”董鵬娟說,出土文物以陶片為主,可辨器型有深腹罐、圓腹罐、大口尊、甕、刻槽盆、小方鼎、器蓋等;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弦紋、附加堆紋、刻劃紋、麻點紋等。溝槽東西走向長約1670米,寬約10米,深約2.23米,填土為花土,呈坡狀堆積,被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灰坑打破,考古研究人員推測應為二里頭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工程設施。
董鵬娟表示,偃師古城村遺址考古工作的開展,可以為確認二里頭遺址的范圍、都城結構與布局等提供新的研究材料和認識,同時對研究洛陽地區夏商時期聚落形態、社會結構等具有重要意義。